章节目录 第6章 易储风波

    易储一事,终于到了最后时刻,导火线,就是李泰的一个请求。急于求成的他,为了能让太宗赶快立储,提出了一个建议:杀子立弟。说的意思就是,如果把皇位传给他,等他百年以后,将会杀掉自己的儿子,让李治继位。

    这可能吗?正常人都不会相信。当年汉景帝也曾说过千秋万世之后会传位给弟弟刘武,后来呢?

    可偏偏“宠子成瘾”的唐太宗,却在此时犯了糊涂,竟然相信了李泰的说辞,认为他死后会传位给李治,有了答应之心。

    我静立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窥看着一切。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立于一旁,而跪在地上的,正是废太子李承乾。只见他正咬牙切齿,不忿之色毫不掩饰地就放于脸上。

    “父皇!你不能立四弟为太子啊!你想想看,儿臣本来已经贵为太子了,我为什么还要图谋不轨?这都是遭四弟所逼的!他步步相逼,我若不加以防范,就会遭他所害!如今父皇你若立他为太子,不正落入他的计划之中吗?!恐怕如此一来,等他登基即位之后,我们兄弟数人,都要遭他毒手,相互残杀啊!”

    李承乾已经宣告出局了,却也一定要报仇,把李泰给拉下马。他对李泰的恨意,可想而知。只是这却成全了李治,让李治白捡了一个太子之位。

    “还有,儿臣收到密报,濮王落水当天,四弟曾找过九弟,暗示九弟不能跟自己争皇位!这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他是早有谋划的!”

    “如果发生过此事,治儿怎么就不跟朕说?”

    “父皇!你也知道九弟他生性仁慈,兴许是不想兴风作浪,但此事千真万确,父皇如若不信,倒是传濮王前来问话!”

    濮王,就是李欣。联想到当日之事,我总算明白李治口中的“他”是谁了。但为什么,为什么他要让李承乾知道此事?就算李承乾说了出来,又有何作用?我想不透彻。

    “行了行了,你先给朕退下去。”太宗揉揉自己的太阳穴,果然易储一事,让他很是头疼。长孙皇后的三子,太宗都十分疼爱,特别是李泰与李治,更是大有“三千宠爱在一身”之感。

    “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褚遂良上前施礼说道。

    “说吧。”太宗拂袖。

    “臣以为,魏王所言‘杀子传弟’,荒谬至极。自古以来,兄弟不如父子亲。今日魏王能逼得太子走投无路,他日登上皇位后更不可能传位于晋王,恐怕陛下其他儿女也难保平安啊!如果陛下真要立魏王为太子,就请让晋王到封地去吧,如此一来才可保晋王殿下安全。”

    “朕不舍得啊。”全然没有想到太宗会如此回答,差点“扑哧”一声笑出,好难才忍住。

    不过褚遂良总算是往太宗的脑袋上敲了一锤,让他从李泰的谎言中清醒过来了。

    “那你们说,此事如何了决?”

    既然李承乾和李泰都不行,那群臣心目中的人选已经很明确了。

    “不知陛下是否心有属意?”x

    不愧是在官场翻滚多年的大臣,虽然立储人选已摆明,却还是把皮球踢给皇上,让皇上自己把李治说出来,是最万无一失的。

    “朕的儿子之中,就数吴王李恪最像朕了啊。”太宗叹气一声,悠然道来。

    “自古立嫡不立长,吴王虽是庶长子,却非嫡出,不可立为皇储啊!这祖宗制度,万万不能无视。”这样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长孙无忌或褚遂良开口,不知从哪冒出一位大臣就直说了。太宗心里自然也是明白,我猜他也只是随口一说,并非真意想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那你说,朕该立谁?”

    该立谁,已经是显而易见了,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太宗还是那么“执迷不悟”,不肯自己亲口说出。

    “以微臣之见,晋王殿下仁爱善良,想来刚才太子所讲,晋王为保魏王而隐瞒实情,说明他有保兄弟之心。如立他为储,定能保陛下儿女周全。”

    按长孙无忌的意思,他必然支持立李治为太子的。一来,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兄,李治的亲舅;二来,李治为人懦弱,最易为他们这一群老臣掌控,若是换李泰或李恪,他那想要权倾朝野的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x :/

    在心里暗笑,他们能知道李治很好控制,却不能料到李治会把遥控器送给了武则天。

    “治儿……他仁弱过头,朕怕他难稳江山社稷啊。”

    “陛下此言差矣。如今社稷已稳,天下安定,早已非用兵打仗之时,即使让魏王或吴王登位,想必也定无用武之地,大唐江山需要的,正是晋王这样仁爱慈善的皇帝啊!”

    “唔……”其实理由已经很充分了,可太宗还是没有点头。

    “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说!魏王如今设计逼害兄长,意在谋取皇位。如若陛下立他为太子,岂不是告诉李唐子孙,皇位是可以谋划而来的么!”不怕死的褚遂良说道。

    之所以说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的话背后有一个典故。当年太宗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的,怎么说也不是“正道”。如果如今又让李泰当太子,等于告诉子孙:继承法可以不管了,你们杀吧拼吧,赢了就有皇位。在中国古代这样讲究继承顺序的国度,这样的事情是不堪设想的。

    也正是褚遂良的这一番话,让太宗下定决心,让立储一事拍板。

    贞观十七年,皇九子李治被册封为皇太子。

    这似是天上带下来的太子之位,让李治捡到了,可是武则天听完我所说的细节以后,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李治是个“豆沙包”,把“无为而无不为”运用到了极致。

    她又给我用“列举分析法”分析了一下。首先,在大臣心目中,当太子有如下要求:一,能够代表那些元老重臣所在的利益集团;二,是嫡子;三,不嗜杀;四,好控制。

    李治本就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能够维护他们那帮老臣的利益集团;而李治为了得到大臣的支持,一直以来以懦弱仁爱一面示人,让他们认为他好控制,拥立他坐上皇位。

    而在皇上心目中,当太子有如下要求:一,是嫡子;二,贤能;三,仁爱,能够保证其他兄弟性命无忧。

    李治为了表现懦弱,就不能表现出贤能,但贤能这个条件,已经有长孙无忌帮他解决了。至于仁爱,就是他一直的表现,无论是落水救侄,还是维护李泰,都向太宗表明了他登基以后能保全兄弟性命。

    我又不禁想起了那日塘边所见。如果按武则天的分析,李治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话,那他就城府极深了。借李承乾之口说出当日之事,一方面向太宗表明了自己会保护兄弟,另一方面又让太宗知道了实情。

    而他的仁弱,就是装出来的。他自己深入分析了今后大唐王朝需要怎么的皇帝,分析了哪些人能把他扶上皇位,就照着那些人的意思走。

    结果,表面最“无用”的他,顿时就成了最适合当太子的人。

    看完武则天的分析,我摊在床上,顿时感到无力。

    那只是她的一家之见而已,我不想相信,毕竟李治今年才十五岁,怎会有如此重的心机呢?

    但武则天却笑我,笑我太小看了这皇宫里面的事。我心有不服,心想你刚一进宫就被我弄到现代去了,在宫里呆了五年的人是我,不是你。

    在床上辗转反侧,无论如何也不能入眠,翻来覆去,想的都是李治,那个我并不知道长什么样的李治。

    坐起身,满脑都是李治。

    忠、慈、仁、孝,忠无需多谈,天下是他的。慈?最起码他表现出来是这样的。仁?我们怀疑。孝,看似绝对不可质疑,但我们都知道,他可是不顾伦理纲常,硬是立了父亲的才人为自己的皇后。

    我还记得多年前的一次,太宗问李治对《孝经》的理解,李治对答如流,讨得太宗十分开心。但一个饱读《孝经》的人,却做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一个这么慈孝的人,却偷了父亲的女人。

    既然“孝”能装,还有什么不能装?

    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武则天那么肯定地说他是“豆沙包”,是不是因为看到了些什么历史?

    我不敢问,也不想问。我一直当他是个“糯米团子”,觉得他好欺负,所以心中没有多少惧怕。但如果他是“豆沙包”的话,那我将来的日子,就要更提心吊胆了。

    他会喜欢武则天,不代表就会喜欢我;他不会加害于武则天,不代表就不会加害于我。

    因为虽然被人叫“武才人”叫了五年,但我还是很清楚,我是谁。

    x www.x33xs.com m.x33xs.com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Com,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com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