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割韭菜》正文 第354章毁灭与建设同步进行

    “大学建立了,五所?”

    “是的,陛下,大学目前建立了五所,分别在北京和南京,每一所学校可招募学生3000人,一共可保证一万五千人在读。”

    “现在已是六月,北京大学的学生要卒业了,本届一共有多少卒业生?”

    “回禀陛下,臣去查了,本届一共有869名卒业生。”

    “方正化。”

    “奴婢在。”

    “你去给周延儒传个话,这一届北京大学卒业的学生,除了少部分格物院需要的,其余的全部入基层新官,让他和王永光安排一下。”

    “是,奴婢这就去。”

    “等等!”

    “皇爷,还有何吩咐?”

    “让北京大学准备一下,就安排在六月二十二日,朕要参加北京大学学生卒业典礼。”

    方正化一脸的问号,不太懂皇帝的意思。

    “将卒业生全部聚集到礼堂,朕要跟他们说说话。”

    “是,奴婢这就去操办。”

    回到和李岩的讨论上来,崇祯说道“目前的新学教材完善得如何了?”

    “目前新学教材汇编已经初步完善,包含了儒学、法学、道学、数学、物理学、工学、农学。”

    “另外,按照陛下的意思,开设了社会学和经济学两门学科,这两门学科招生人数也做了一定的限定。”

    “教材中的度量衡已经全部修整了么?”

    “已经全部修整,目前初代的大明新学教材基本上做出来了,臣分别呈递给了孔贞运孔大人、徐光启徐大人、宋应星宋大人、王徵王大人看到,儒学还给了周延儒周阁老、韩阁老看过,他们做了一定程度的注释和修整,臣正在整理最终稿件,大约五天之后可以上呈陛下。”

    崇祯想了想,说道“朝廷现在正是在用人之际,朕求贤若渴,新学你好好盯着,非常时期非常之计,新学学生有出类拔萃者,可一边读书,一边引荐到相关衙门去办事。”

    他叹了口气,说道“目前工学是最缺的,朕打算在顺天府和湖广省之间,修建一条宽大的水泥路出来,朕需要他们!”

    李岩立刻明白皇帝的意图了。

    当今天下,湖广乃是产粮最多的地方,有谚语这样说湖广熟,天下足。

    李岩去看到从北京出发到遵化的水泥路。

    那样的路面,的确比以前的路面要好太好太好,如果真的能修建一条从北京到湖广的水泥路,运粮的时间,可以提升一倍起来。

    即便是下雨,也不会出现轮子陷入淤泥中起不来的情况。

    而且还有一点,现在武昌的楚王作乱,朝廷派兵马过去,正逢雨季,行军速度会大受影响。

    如果有水泥路,火炮和军粮的运输,将会更加方便快捷。

    总体来说,交通道路的完善,肯定是大大加强了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管控。

    李岩突然说道“陛下圣明,若是水泥路能连通北京和湖广省,湖广省的粮食可以更快的运输到京师,对京师的粮价稳定也有很大的帮助。”

    “你说的对,这是朕想修这条水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你但说无妨。”

    “东南粮食也很富足,陛下为何不在东南修建一个港口,将东南的粮食走海路,运输到大沽口?”

    崇祯倒是对李岩有些刮目相看了,他说道“你说的这一点,朕已经安排好了。”

    李岩连忙说道“陛下圣明,臣不该僭越。”

    “无妨,以后你想说什么,尽管跟朕说,畅所欲言。”

    “陛下垂怜,臣铭感五内。”

    “若陛下没有其它事,臣先告退。”

    “下去吧。”

    李岩从乾清宫离开后,心里一直在琢磨。

    皇帝陛下已经推出了新农政,并且颁布了十年计划,这十年,大明朝主要解决吃饭的问题。

    但现在看来,皇帝陛下不仅仅要做新农政,新学改革,交通新建,甚至船运新建也开始了。

    难怪陛下对新学加大扶持,因为这些全部需要新的人才。

    皇帝陛下到底要干什么?

    李岩想不通,看不透,索性也就不去想,老老实实安排他的大学。

    李岩走之后,崇祯走到地图前,观看了起来。

    水泥路岂止是运粮食那么简单?

    想要进入商业社会,就必须提升生产力,例如蒸汽机和飞梭纺纱机。

    而一旦提升了生产力,商品数量增多,则必须修建交通。

    否则商品无法快速流通,商业成本巨大,哪个商人愿意大规模做买卖?

    同时代的欧洲之所以商业崛起,是因为欧洲有地中海,水运永远比陆运更加便宜且高效。

    话说回来了,是该抽时间去见见郑芝龙了。

    毕竟,想要发展内陆商业,就必须由国营商社牵头,想要大力扶持国营商业,就必须有大把的钱。

    想要有大把的钱入账,就必须开海做海贸。

    这就外贸和内贸双循环,通过打开外贸,积累资金,反向哺育国内。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很漫长,倒也不急。

    等郑芝龙和荷兰人打完了,再慢慢谈,慢慢聊,朕有的是时间。

    歪脖子树毕竟还有11年。

    其实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网,还有加大反弹力度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权贵阶层疯狂鱼肉百姓,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交通不发达。

    别说去告御状,大明朝的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离家十里的,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路引,没路引被官府抓到,要论罪。

    当然,这种极端规定是为了将农民固定下来种田。

    不过从这些也都可以看出,各地几乎是隔绝的,这也是为什么数十里一个方言的原因。

    能够在华夏大地自由奔驰的,都必须是有朝廷文书的,除非是造反。

    哦,对了,这个禁锢老百姓的制度,为什么现在不废除?

    当然不能一句话立刻废除。

    在户籍制度改革之前,把这一条废除后,会出现大量老百姓自由迁徙,各地官府无法做到人员登记入册,这将给国家的治理带来空前的灾难。

    所以,改革,那是抽丝剥茧,都得一步步来。

    先将各地顽固派压下去吧,至少保证新农政落地。

    只要新农政落地,大部分老百姓有田了,他们就不会造反。

    他们不造反,天下就相对安定一些。

    这个时候,皇帝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出大问题,给他后续各项新政的弹性空间就会更大。

    张晨不由得叹了口气,管理一个2亿人口的国家,真的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啊,在17世纪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

    <scrpt></scrpt>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Com,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com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