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3章 第 123 章

    因为贾瑚他们已经在最后那一波了, 等贾瑚他们坐定以后,没过多久,就有锣鼓声想起, 示意本场考试已经开场了。

    有四五个衙差各自举着印有试题的木牌,在考场上巡回展示考试的题目。

    这第一场是正场,但凡没过的, 也就无缘府试了, 所以第一场的题目也都是早就有定式的。

    考得不过就是四书五经文,试帖诗等之类的东西。

    不过所谓八股么?写的诗文都有一定的格式, 连带着连题目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但因为朝代不同,这科举的格式与贾瑚的前世也有不小的差别。

    饶是贾瑚刻意注意,可不经意间还是会下意识地用上前世的格式。

    唯一好的是,大宁到底是开国没多少年, 在格式一道上也并不算严苛。

    贾瑚看了一眼, 巡回走动的衙差举着的木板,到底不过是县试, 考得也并不难,连截搭题都没用上。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这是出自《论语·季氏》的一句话,十分中规中矩的一道题目。

    从这道题目中也能看出点, 出题的考官怕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

    那么,写赋的时候,必然是不能出现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 只需要略微加一些出彩的东西上去就可以了。

    贾瑚一看到这个题目,就已经是胸有成竹了。

    贾瑚不过是低头思索了片刻, 脑子里就差不多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了。

    贾瑚一边研墨, 一边在脑子里往轮廓里填充细节。

    等到墨研磨好以后, 贾瑚也就已经构思地差不多了。

    贾瑚正提笔要往试卷上写,又突然想起来,当初在族学的时候,先生看他做文章,还特意提醒过。

    因为前朝吏治腐败,科举舞弊严重,常有那种泄露试题之事,甚至有些连论语都背不全的人竟然考中进士这种事情。

    所以到了本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所以考生的草稿纸上必须也有草稿,不然就会被认为是抄袭,或是有舞弊之事,是提前知道了答案,才答得这么顺溜。

    当然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打草稿,直接下笔成文,确实也是个不太可能完成的。

    更何况,在科举中,试卷上是不允许涂抹的。

    但凡有一处潦草的字迹或是涂抹,那就直接可以宣告无缘下一场了。

    只是这些题目对于贾瑚来说实在是不难,更何况,只要答得中规中矩一点就已经可以了。

    贾瑚只能按着规矩,先在提供的草稿纸上打一边草稿。

    这名义上说是草稿,但贾瑚早就心中已有文章,自然是下笔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基本就没有停顿的时候。

    贾瑚的这幅模样,自然是跟考场上其他的人完全不相同。

    监考的考官看着都还未到束发之年的贾瑚,端坐在位置上,下笔如有神助一般。

    考官自己出的题,自己也心里清楚,题虽然算不上难。但是却也决计没有那么简单。

    大概就是历届试题中等的水平。

    而旁边比贾瑚大上许多岁,甚甚至看着都能当贾瑚的爹的考生,还在对着草稿纸抓耳挠腮。

    &nbsp ;这对比差距之大,让考官差点都以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有什么科举舞弊的事情了。

    若不是这题目是考官自己亲自出的,在开考之前,那试题也没离开过考官的眼,考官怕都会以为贾瑚是事先看过试题了。

    考官也是一县的知县,身为府城的知县,上头还有个知府大人盯着,再加上金陵这边,豪门乡绅甚多,甚至还有像江南总督这种一个手指就能碾死他的大官。

    所以知县大人想得不过就是求稳,如同这试题一般,四平八稳,能让他安安稳稳地度过这届任期便行。

    为了能安安稳稳地做好县官,知县自然也需要了解本县的那些豪门贵族们,好歹不能得罪了他们。

    所以在一开始报名的时候,只见就知道本届县试有两个公子哥。

    一个是荣国府贾家的嫡长孙,太孙的嫡亲表兄,另一个是江宁织造,甄家的嫡子,六皇子的表弟。

    这俩无论哪个,要是在他这儿受了丁点委屈,怕都是能把他那知县衙门给拆了。

    但若是要特殊照顾这两个,照着知县的平日里中庸的做派,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凡给谁示个好,到时候被当成太子/党或者六皇子党那就不好了。

    他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参与进皇子的夺嫡里,那也就只能是个炮灰的命了。

    但到底,知县也是给这两位极大的关注的。

    比如这会儿,看看虽然众人穿得都是制式统一的儒生服。

    可这位身上这件,是用云绫锦做的,虽也是素色,那件衣服上头却是绣了暗纹的。

    金陵城虽然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地,富贵人家也多,可是能穿上绣了暗纹的云绫锦做的儒生服的人家,却是屈指可数。

    再看看这位年纪,知县便能猜出来,这位不是贾家的凤凰蛋,就是甄家的宝贝疙瘩。

    但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知县能惹得起的人物。

    要说原本知县还想去看看贾瑚刚刚下笔如有神助的模样,是写了什么样的锦绣文章。

    但是想想这位的身份,知县又收住了蠢蠢欲动的脚,只坐在堂前,看旁人们考试。

    贾瑚因为早就打好了腹稿,在草稿上写也不用特别关注字迹潦不潦草这个问题。

    没多久,贾瑚就已经在草稿纸上答得差不多了,怕有出错的,贾瑚又仔细看了一遍,删减掉了几句他猜测着可能对于这位出题考官来说太过于出格的话。

    这才开始往试卷上誊写。

    试卷上是印好了红色的方格线的,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个字,所有的字都得端端正正地写在格子里,不允许超出格子了。

    本朝用的还是糊卷之法,只是考完交卷之时,由衙差们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糊起来,等到考官们评定完试卷,分出名次以后,再拆开来看考生的的名字。

    所以,这试卷上的字迹如何,是否清晰,也成了到时候试卷评分的一部分。

    但这样,也有一个漏洞。

    毕竟每个人字迹都不相同,哪怕是糊住了姓名,可阅卷的考官也能通过字迹认出人来。

    所以在贾瑚的前一世,都是考生考完之后,由其他人将考生的答案誊写到纸上的。

    这样也就避免了出现由于考生与考官认识,而产生的科举舞弊问题。

    &nbsp ;所以,贾瑚饶是前一世书法不算太好,却也能够拿到状元。

    不过这一世,在书法这一块,贾瑚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那字算不上入木三分,却也自有风骨。

    而且,贾瑚练字的时候,下意识地用得是前世科考时通用的馆阁体。

    馆阁体单单拿出来,在平常纸上来看,那是规范有余,灵动不足。

    但是在科考这种印红格子的考卷上看,那绝对是字迹工整,结构方正。整张试卷看上去都十分整洁大方。

    不过到了中午,贾瑚就已经把题目都答的差不多了。

    考试要考上一天,考生们的午饭自然也只能在考场中凑合了,一般人都是带着点心进考场的。

    等贾瑚答完抬头的时候,已经有不少考生已经开始吃点心垫肚子了。

    贾瑚虽然答完了,可县试却是必须在申时才能开始允许交卷的,所以贾瑚还得在考场里待上不少时间。

    贾瑚便收拾好了试卷,将试卷放在考篮里,确保不会在用点心的时候,不小心将试卷给污损了,这才开始吃点心垫肚子。

    因为贾瑚已经答得差不多了,倒是也不用像其他考生那般,只匆匆忙忙垫上两口,就还得赶着答题。

    他这点心自然也是用的从容多了,甚至还有闲心看一看旁人如何。

    贾家那几个子弟因为是与贾瑚互结的,所以也都坐在了贾瑚的边上。

    这会儿,贾瑚一眼望过去,甚至能看到他们吃的是什么的糕点。

    因为刚刚进场时,要经过衙差们的搜挟,怕考生在糕点里藏小抄,衙差们连糕点都是掰碎了仔细看过的。

    虽然,有巧一点的。

    比如贾瑚的糕点,那都是由厨娘特意做的最小的那种,只一口一个。

    />  这种一看就是夹带不了小抄的,刚刚在门口时,也就躲过了一劫,至少没被掰个七零八碎的,如同粉状。

    但是大部分人的糕点,在这会儿的卖相都不怎么好。

    不过,到底还是能看出一点那些糕点原本的模样的。

    好歹是考生,但凡是有点钱财的人家,都不愿意让自家的考生在考场的时候还吃不好,所以考生们带的基本上也都是一些香甜适口,又能垫肚子的东西。

    但贾瑚看到贾茗却是只带了两张粗粮大饼。

    那粗粮大饼因为比较大,估计衙差们也怕里头会有夹带的东西,所以被撕的七零八碎的。

    再加上,粗粮本就喇嗓子,这又是已经凉了的大饼,那就简直是又硬又难吃,味同嚼蜡。

    贾茗吃得便有些难以下咽,得吃上一口饼,再配上一口凉茶,这才勉为其难能咽下去。

    看到贾瑚看自己,贾茗也没有半点自己吃的不好的窘迫感,倒是平静且友好地跟贾瑚点了点头,然后再自顾自吃那粗粮饼。

    见状,贾瑚倒也不好再盯着贾茗看了。

    但是收回目光以后,贾瑚不免也有些疑惑。

    贾家子弟虽不一定大富大贵,可到底背靠宁荣两府,又有族里照拂,衣食无忧肯定是有保障的。

    按道理来说,应该不是连在科考的时候,都只能吃粗粮大饼的。

    但,贾茗那又……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