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零二章

    ——皇族宗室,五石散,建立伪朝。

    长夜之中,谢知秋做完所有事后,仍旧未眠,反而摆出棋盘,运筹帷幄。

    她用在那封杜撰的信中的,都是辛国曾经用过的手段。

    再按照当下的情形,以及辛国立场上会产生的想法,进行了添油加醋。

    比起天马行空的新策略,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应该会更有冲击力。

    辛国这样做过一次,就未必不会做第二次。

    谢知秋手指夹住一枚棋子,灵巧地把玩着它转了两圈。

    不知道赵泽,看了信后,现在会是什么反应呢?

    *

    此刻。

    听译官翻译完信上的内容,赵泽后背出了一身冷汗,沉默地坐在龙椅上,许久动弹不得。

    辛国以前就有试图用五石散操控裕王篡位的前科,赵泽丝毫不怀疑辛国会再次产生这种念头,在得知内容的刹那,他脑袋就“嗡”的一声。

    当皇帝可真是太难了。

    他不对辛国强硬,百姓和朝中官员不满意,说他是软弱昏君。

    可他对辛国强硬,辛国又不放过他,将他视作眼中钉。

    百姓、朝臣、外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个都对他要求这么高,一个个都要对他指手画脚,稍有不满就要骂他,结果到了最后,还有一大堆人要杀他。

    赵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疲倦感。

    以前他总觉得兄长忧心忡忡,是在自寻烦恼,如今他可算尝到了滋味。

    要是早知道这个皇帝这么麻烦,还不如让娘多给他生几个兄弟,把包袱丢给别人,自己去当闲散王爷。

    与辛国合作无疑危机重重,可是要是继续放任义军壮大……

    赵泽的头痛起来,只觉得前后都是死路,已无处脱身。

    他问:“史爱卿,你可还有什么想法?”

    史守成在旁边听完两封密信的内容,先是惊讶,接着便是庆幸——

    这回他可说中了!

    辛国果然不安好心,不可与之为伍!

    但是史守成还来不及高兴太久,听到皇上的问题,他脑袋空白一片。

    史守成其实也不希望皇帝就因此倒向义军,然而他动了动嘴唇,试图回答出点聪明的想法时,却发现自己没有半点办法。

    史守成只得不甘心地道:“老臣……老臣会支持皇上的决定。”

    赵泽捏了捏鼻梁,无奈道:“那就先按朕的想法来吧。”

    *

    次日,早朝时间刚过,如谢知秋所料,赵泽便召见了她。

    比起先前,赵泽的气势明显更弱了分。

    “谢爱卿,你……”

    赵泽迟疑半晌,终是开了口。

    “朕若信你,你真有办法解决辛国之患?”

    谢知秋听他这句话,知道赵泽是打消了与辛国合作的念头,心中微松了口气,但不敢全然放松。

    谢知秋谨慎地应道:“是。”

    她说:“义军与辛国,一方主动在擎天关出手相助,一方却出尔反尔、狼子野心,皇上圣明,自看得出谁更有诚意。”

    “……那么以谢爱卿之见,当下的朝廷,该如何摆脱眼下的困境呢?”

    “微臣以为……”

    谢知秋说到这里,不自觉地看了眼窗外,脑海中浮现出萧条的梁城、颠沛流离的百姓、战场上堆满的尸体。

    她闭了闭眼。

    随后,谢知秋回答:“凭方国目前的国力与士气,还是不宜久战,应尽快脱离战事,以保障民生为主。微臣希望,皇上能让微臣以方国之名,去与辛国商议和谈事宜。”

    “——!”

    “不过,主动与辛国和谈,不意味着示弱。”

    谢知秋继续说了下去。

    “义军如今在前线还有些优势,微臣认为可以趁这个机会,让辛国同意新的和谈条件——停战,方国不再给辛国上贡,同时辛国归还北地十二州。”

    谢知秋之言,让赵泽听得一愣。

    自从开战以来,方国输多赢少,实在没什么议价权。

    其实他不是没试过向辛国要求停战,但辛国势头正劲,根本不愿意停。他们不是完全无视停战要求,就是狮子大开口,开出天价赔偿或者进一步割让领土这样完全无法答应的条件。

    赵泽觉得只要能停战就很好了,若是辛国愿意让步一下赔偿数额,他还是可以继续缴纳岁贡的。

    他知道义军肯定比他有底气得多,但他没想到谢知秋如此有自信,竟然连让辛国归还北地十二州的条件都敢开!

    要是真能实现,那简直像做梦一样。

    赵泽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可毕竟是谢知秋,从她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总觉得或许真有可能实现。

    赵泽忍不住问:“谢爱卿,当真有这般信心?”

    “……”

    谢知秋说:“要说把握,并非十成十。”

    谢知秋稍作停顿,道:“但微臣以为,值得一试。”

    *

    而谢知秋与赵泽交谈时,史守成亦在旁边。

    他看着谢知秋与赵泽交谈,心中便十分烦躁。

    他绝不认同赵泽与辛国合作,但若是谢知秋再次势大,对他来说也绝不是好事。

    尽管他昨晚没有答出赵泽的话,可从昨晚到现在,他仍在绞尽脑汁思考可以自救的方法,希望能找到谢知秋的破绽,阻止她再次势起。

    听到谢知秋说出“和谈”二字,史守成先是皱了皱眉头,觉得谢知秋不过是在说大话,就算义军状态不错,又怎么可能在辛军险些攻下擎天关的情况下,以方国的名义说服辛国归还十二州?

    但接着,他脑筋一转,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来——

    尽管朝廷现在没什么议价权,但义军和辛军双方都在试图拉拢朝廷对付另一方,就说明他们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既然双方

    都不可全心信任,那他们何不将计就计,令其两虎相斗,自己隔岸观火?

    辛国对义军的忌惮,显然大过对朝廷。

    谢知秋提出想出使辛国议和,正是时机。

    辛国对义军如此顾忌,若辛国皇太后知道谢知秋是义军军师、是义军中的核心人物,只怕不会放过除去眼中钉肉中刺的好机会。

    义军出使辛国,无疑可以拖延时间,给朝廷军喘息的时机。

    若是辛国真对义军使者下了手,那同样没有坏处,既可以削弱义军,又能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念头方一冒出来,史守成便心中一动。

    *

    这日,赵泽先送归谢知秋,与史守成讨论时,史守成如此上谏道——

    “皇上,老臣思来想去,还是认为辛国固不可轻信,但外面这群乱臣贼子,同样居心叵测。”

    “他们的军队不听朝廷调令,又意欲挟持朝廷。纵然谢知秋当下似乎愿意保持友善,可义军是一个足以掌控数城的大军队,军中其他人的想法,又如何呢?”

    “朝廷若被他们牵着走,必是养虎为患,后果不堪设想!”

    史守成之言,未尝不是赵泽所担心的地方。

    赵泽说:“可是眼下,义军已经围城,若辛国不可协助,朕恐怕少有选择。”

    “皇上不必非要倒向哪一边。”

    史守成道。

    “谢知秋既然想去辛国,那就让她去。”

    “谢知秋想向辛国提天方夜谭的条件,那就让她提。”

    “不过,我军可以提前向辛国通风报信,推说这都是义军的主意,朝廷不过是被挟持的一方,并没有想向辛国如此不敬。”

    “如此挑拨他们两方关系,必能逼得辛国咽不下这口气,与义军陷入纠缠。”

    “让谢知秋以方国之名出使辛国,她若真能成功,朝廷也能分一杯羹;但她若是失败,趁他们双方互相削弱牵制之时,我等坐山观虎斗,寻找挣脱牵制的可乘之机。”

    赵泽闻言,心头一惊。

    这倒也是一种思路。

    不过,史守成给了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赵泽反而有些陷入迟疑。

    半晌,他问:“可若是如此行事,谢爱卿……她出使辛国,会有性命之忧吗?”

    在史守成看来,巴不得谢知秋有性命之忧才好。

    草拟暗中送去辛国的书信时,他必会强调谢知秋此人若留在世上、会是辛国的祸患。

    史守成劝赵泽道:“以朝廷的处境,皇上已没有优柔寡断的余地。方算计,若是辛国与义军有机会,也不会对皇上手下留情,还请皇上尽快下决断。”

    赵泽心说也是。

    他闭上眼,眼前浮现许多过去的画面。

    要是有的选择,他情愿回到过去,那段无忧无虑、无惧无畏的日子。

    只可惜,人只能往前走。

    再开眸,赵泽眼底的犹豫已然消失,那漆黑的眼睛,已然是帝王之目。

    *

    数日后,赵泽对谢知秋道:“谢爱卿,既然你主动提出出使辛国,朕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你以朝廷之名出发,自不可还是白身。朕会将你官复原职,你若有什么别的要求,亦可尽管提出。”

    谢知秋抬头,莫名看了赵泽一眼。

    赵泽只觉得谢知秋这双眸子黑洞洞的,仿佛随时都能看穿人心。

    他不由心虚,挪开了目光。

    谢知秋内心九曲十八弯。

    在战争期间出使敌国,无论什么情况都是个危险的差事,自古被杀掉的使节不计其数。此时出发,属于临危受命,哪怕谢知秋是主动提出的,仍旧如此。

    更何况,谢知秋自己心里也清楚,以义军与朝廷的关系,能稳住朝廷不偷偷与辛军联合出兵,已经是个很好的结果。

    此番朝廷多半不会给予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没准还会在背地里使绊子。

    谢知秋想了想,说:“回皇上,微臣还真有个请求。”

    “……什么?”

    “微臣以方国之名出使辛国,非但是临时任命,还只是官复原职,只怕会让人误以为方国是轻视辛国、有意羞辱,竟只派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前往谈判。”

    谢知秋如此说道。

    “臣斗胆,向皇上要同平章事的位置。臣以宰相之名出使,方可显出真诚慎重。”!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