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一十五章

    金殿内,承天皇太后得知谢知秋一个人从宋问之的小楼出来了,并且提出要见她时,颇有些意外。

    不过,皇太后还是整顿衣冠,出来听第局比试的结果。

    没有朝臣的大殿无比空旷,宫娥内侍多静默不语,天色已晚,点了灯仍旧光线不足,但这样静谧的昏暗,反而给大殿更添一重庄严。

    皇太后问:“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见我?”

    谢知秋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将萧寻初他们在沙盘上新演示出的技术一样一样展示出来,并且按照制作者不同,分别放在两手边。

    谢知秋道:“左边,是我们这边先生的作品;右边,是贵国先生所作。”

    皇太后像猫似的眯阖起双眸,遥遥打量两边之物。

    李太后对武器虽有一定了解,但她日理万机,要管的事情甚多,若是两边差距不大,她还没有火眼金睛到一眼就能看出的地步。

    她懒洋洋地靠向一边,问:“那么,谢大人以为如何?”

    谢知秋回答:“依谢某看,自是我方更胜一筹。”

    李太后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

    殿内似有寒风簌簌掠过,带得人身后微冷。

    李太后如此不以为意,仿佛胜负早已无关紧要。

    谢知秋定了定神,道:“其实我今晚来见皇太后,是代表我方,还有一件礼物想要赠给李太后。”

    李太后抬了一下眼皮。

    是时,谢知秋已经从袖中取出一个卷轴,恭敬地递上。

    谢知秋说:“这是我方在北地所使用教材中的一卷,截取自《墨经》中的《公输》一章,皇太后若是感兴趣,不妨一观。”

    李太后狐疑地盯着她,没有说话,也没有立刻去看卷轴。

    不过,谢知秋似乎也不在意她的反应,只是自顾自往下说:“春秋时期,楚国欲攻宋国,聘请鲁国著名的工匠公输班制作了攻城的器械,墨子听说以后,自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劝说楚国国君停战。

    “但楚国自认国力强悍,又已经造好了云梯之械,不愿意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

    “于是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与公输班较量数回。无论公输班拿出怎样精巧的攻城器,墨子都能以守城之器拒绝,最后公输班进攻之器用尽,墨子的守城器仍绰绰有余。

    “墨子以此证明,无论楚国怎样进攻宋国,只要他出面阻止,楚国都没有办法取胜。”

    《墨经》在方国境内已经失传,更不在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之内,李太后是辛国皇室,而宋问之看上去也没有将《墨经》的内容告知辛国官员——亦或是即使他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真正在乎——总之,李太后看上去并不知道这个典故。

    她听了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扬了下眉,道:“所以你是认为,凭着与春秋时一样的方法,就能够说服我,这才出使前来?”

    谢知秋摇头。

    她说:“我想对皇

    太后讲的,是这个故事的后半段。”

    “——?”

    “公输班输了以后,又不太服气地道:‘我知道怎么样可以击败你,但我不说出来。’”

    “墨子听了,回答道:‘我知道你要用什么办法来击败我,但我也不说出来。’”

    “楚王听了很奇怪,便问其故。”

    “墨子说:‘公输班的意思,不过就是要杀了我。他认为,只要杀了我,宋国就没有办法守住,只能任由楚国践踏。但是实际上,我的百余个弟子,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守在宋国的城墙外,等着楚国入侵了。大王就算杀了我,也杀不尽防御的弟子。’”

    “——!”

    李太后起先不以为意,直到听到这里,才脸色大变,一拍椅子,几乎要从座位上站起来!

    谢知秋却淡然依旧,只说:“历史是不是很有意思?前人说要以史为鉴,诚不欺我。”

    谢知秋顿了顿,又往下说:“皇太后是不是一开始就有点奇怪,为何我们只有这么几个人进上京来?

    “实则在看到皇太后送给义军的‘礼物’时,我们便觉得此行不会这么容易,于是让一部分人当即折返回去,另一部分人陆续留在了沿途的驿站中。

    “这几日,驿站内的人一直在往回递平安信。不过,若是我们超过十日还没有平安出城与他们会合,亦或者是驿站的哪一环断开了,平安信就会立即停止。

    “一旦平安信停止,守在北地边境的义军大军马上就会直上北地,直取上京。

    “义军会使用的武器,皇太后已经亲眼见识过,想来不难猜测结果。

    “我等出使上京,原是希望能以损失较少的方式结束战争,但若是辛国没有此意,剩下的唯有一条路可走。

    “要和还是要战,还请皇太后仔细掂量。”

    李太后几乎要拍案而起:“你在威胁我?!”

    谢知秋道:“不过是陈述事实。”

    在此之前,李太后的确是认为,只要杀了谢知秋和前来辛国的工匠,便可解除这么一个大威胁,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谢知秋的深谋远虑远超她的想象。

    她在算计对方,对方也步步为营,在算计自己。

    李太后起先怒火攻心,觉得落入了对方的天罗地网,但是盘算了半天,还真没有想到破解之法,反而冷静下来,重新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看谢知秋。

    她说:“我原本听说,方国的女子柔弱无能,连骑马射箭这种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一味柔顺,指望依附于男子,今日见你,倒以为不然。”

    “多谢皇太后抬爱。”

    谢知秋抬眸。

    “皇太后此言,是愿意换个方式谈了吗?”

    “……我还有的选吗。”

    李太后语气颇有些无奈。

    但她又奇怪地道:“不过,军火这等重要的技术,你们真的放任其外传,让它掌握在其他人手中?”

    谢知秋回答:“这也是深思熟虑

    后的结果。

    “我与他人有过约定,要令这门学说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我也认为普及此术,优势更大于弊端。

    “李太后既然先前特意送了‘突火.枪’到义军那里,想来已经知道我们的来历。

    “在北地,这些知识人人得以学习,无论男女老幼,即便是五岁孩童,也能做出几个技巧机关,至于足以延续军火研制的墨家弟子,更不下百人。

    “以谢某浅见,原石多,方能得翡翠,唯有给予此学说足够高的地位,形成大势,方能激励世人普遍学习,方能始终快速发展,且不至于因为一人、一门而中断。

    “封锁此学,固能得一时优势,却失之长远。”

    “……人人得以学习,无论男女老幼。”

    李太后重复她的话,眼神锐利。

    “敢在我一个太后面前说这样的话,你好大的胆。不过,大多数人都会遵循旧制,在约定俗成的范围内向上攀援,欲争人上人,像你这样思维迥异、意图彻底倾覆的人,倒是少见。”

    谢知秋垂眸道:“对一些人而言,纵然世道给人分高低贵贱,但只要努力,仍有一线希望,才会试着向上攀援、当人上人。

    “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无论如何努力,都希望渺茫,甚至会成为那些‘人上人’攀援后的奖品,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渴望公正。

    “既然别无他法,那么唯有另寻出路,彻底背离旧制。”

    “有点意思。”

    李太后不由侧目。

    “可惜在我看来,就算我这次放你回去,你命也不长了。”

    谢知秋静静地望过去,静等下文。

    李太后笑了笑,抬手命人取来东西,然后交给谢知秋。

    谢知秋打开一看,发现是方国朝廷给辛国的信函。

    李太后说:“你在梁城放了方国皇帝一马,没有攻城,可方国皇帝却想要你死,甚至特意将你的身份递给我,希望借我之手除掉你。

    “你围了梁城,却没有让义军取朝廷而代之,想必也是有什么顾虑。而方国朝廷,更没有想象中那么信任你。

    “一旦我同意停战,辛国对方国的威胁就解除了,你就是方国皇帝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

    “方国军力或许不如你,但在这种不搏一搏就会被人取而代之的关头,方国皇帝无论如何也会死命一战。

    “我不知道你先前是用了手法,让方国朝廷没有接受我们这边合作的提议,但到了那种境地,他们又会怎么选呢?”

    谢知秋看了信,没什么太大反应,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

    须臾,她道:“我不认为朝廷对我的威胁很大,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

    “我之前的确说服了赵泽,但他未尝没有后面想明白了改变主意的可能,你们要是真的联手,对我来说也很麻烦。”

    谢知秋顿了顿,说:“所以,我只能先下手为强。”

    李太后饶有兴致:“你要对朝廷下手?”

    谢知秋摇头:“我们这边有问题,但你们也不是全无破绽。据我所知,皇太后您与辛国宗室不合,若是皇太后您最终还是决定拉拢赵泽,那我只能去接触辛国的宗室,让辛国也动荡不堪,缓解我方的压力。”

    李太后面色一变,没想到谢知秋一下子就把问题甩回了她头上。

    但是,谢知秋又继续往下说:“不过,我方这回出使辛国,为的是长久安宁。好的谈判应当是彼此双赢,若只有我方得利,也难怪皇太后您会心有不满,这样结下仇,只怕日后还会有后患,也非我方所愿。

    “因此,不如我们再作一个交易。

    “据我所知,当初频繁骚扰方国边境的其实是辛国宗室,若按皇太后您本身的意愿,是不会在此时南下的,现在反而是您被迫和谈,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若是两厢比较,比起辛国宗室,我还是更愿意与皇太后您合作。

    “若是您愿意答应,义军之后会以方国的名义,赠予辛国皇室一定数额的布匹——布匹在义军之地并不难得,但如此一来您就可以宣称,十二州不是战败而失,而是与方国交易卖掉的,维护皇室的威严。

    “另外,义军可以帮助您压制辛国宗室,如果您想亲自动手,也可以提供给您一些火器——规格不会超过义军的武器,不过足以让您解决宗室的麻烦。

    “互利共赢,对我们都有好处,您意下如何?”

    李太后的手指在扶手上点了点,似有所思。!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