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十九章

    什么是窘迫?

    朱元璋原本笃定只需在月底一次性收齐儿子们的誉抄作业就好,他在嫌弃朱棣极尽装勤快之能事,做出每天来交两三本书籍的行为。

    岂料水镜一改以往的规律,从隔月出现变成了七日后突然出现。

    更叫他老脸一疼的是朱棣正在上书房汇报政务,想故意隐瞒水镜的出现时间也不行了。

    妖镜向来在人少时出现,为什么不能在只剩自己一人时再来?

    刚刚萌生一丝抱怨,立刻给掐断了。

    不!他对仙镜没有更高要求,像现在这样就非常好。

    朱元璋很清醒,他到底是人,无法与冥冥之力抗衡。

    水镜显形的间隔时长发生变化尚无大碍,但不希望出现的地点变化到大庭广众之下。

    朱棣演技超群,就当没看出朱元璋被水镜戏耍而尴尬不已。

    "父皇圣明,算无遗策。督促儿臣每日上交誉抄书籍,水镜的不讲规则是早在您的预料之中。"

    朱元璋:其实真的没有。

    不过四儿子夸得如此诚心,他才不会去澄清真相,也不计较朱棣是不是在心里偷着乐。

    “刚好你在,一起看吧。”

    朱元璋让朱棣坐下,毫无把人支走的想法,把那些当爹的小情绪都先放一放。

    既然决定让老四继位,必是要让他了解这些大明秘事。

    让老四抄书,也是为了让他获取视频反复观影权。当然了,另有让他感受一番被陨石雨砸的想法就不说了。

    朱棣正襟危坐,已做足心理准备会被水镜的内容毒打。

    此时,另一时空的秦朝。

    赢政刚刚结束与朝臣们咸阳宫议政。

    书房案头,摆满了儿女们今天呈上来的新一批竹简。他还没来得及翻阅检查,就见墙头水镜出现。

    这次来得好快,只间隔了短短七天。

    水镜:

    【大家好,从不咕咕的咕咕带着《墓地星河·下集》来了,让我们继续闲聊古代天文相关往事。

    上回讲到因为受到君权天授的思想影响,天文知识被古代帝王视作机密,这让赢政成了倒霉蛋。

    >修订或制

    古时候,历朝历代的自家天文机构,除了咖喱干免判断去区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白的传动物拍拍摄家人们都大又打印,除了观测大家用回答这样一样必须做的事一

    心动线材定历法。

    历法有多重要?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想说今天是哪天时就用到历法。

    《尚书》说了:“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历法是观天所得,不是谁都能窥测天意。

    人间帝王自诩受命于天,所以某套历法要有正统合法性,必须被皇帝下诏钦定。

    天子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读懂天意,去告诉臣民什么时候该春耕、什么时候适合秋后问斩等等,这样形成了统治天下的一套构架。

    中国古代采取的是哪种历法呢?把你们的答案打在公屏上。

    是不是会飘过几个「阴历」?或者一串「农历」?

    这里要先消除一个谬误,农历与阴历并不相同。

    回到历法的根源,它是怎么得来的?是从观测天象而来。

    抬头看去,最明显的是太阳与月亮,还有多到数不清的星星。

    不同的观测方式有了不同历法。

    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有了阳历。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其时长的间隔就是一个太阳年。又叫回归年,一年大约365.24天。

    观测月亮的月相变化有了阴历。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个朔望月约是29.5天。乘以12个月,是354天。

    两种历法各有优点。

    依照阳历便于定下规律的四季划分方式,而依照阴历则能获得准确的月相变化。

    古时,比起看太阳,人们用肉眼更能较为清晰地观测月亮,定义今夕何夕。

    如果要给农田除虫,你能记得在月圆或月弯的后一天去干活,但换成用太阳去记忆就难了。

    中国的老祖宗们颇具智慧。为什么非要做选择,两个历法我全都要。

    由此取两者所长,制定阴阳合历。即农历,也有人称之为夏历。

    唯有一个小问题,阴历与阳历对一年时长的定义有显而易见

    的天数差别。于是闰月被设计了出来,来调整时间差。

    早在夏朝就开始使用了阴阳合历,后来历朝历代皆行此法。

    即便是有改动,比如秦朝以十月为岁首,而汉武帝改正月为岁首,但都在阴阳合历的框架下。

    直到民国,废农历而用阳历。那是一场颠覆性的历法以动,足见当时华夏发生了多么大的动荡。】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皆是神色严肃。

    从咕咕少见的沉重语气,他们读出藏此言背后的腥风血雨。

    自先秦至大明,不是改朝换代就会大改历法。

    比如大明使用的《大统历》,是在元朝的《授时历》基础上进行修改。因《授时历》的准确性,对它的改动范围很小,主要是重新选定历元时间。

    民国之际,居然彻底推翻阴阳合历而只用阳历,它颠覆的是数千年的传统,岂能不叫人愕然!

    水镜:

    【涉及容易被404的话题,咱们不聊哈!这就回到古代天文上。

    对于天文的观测与研究是在不断进步的,后人会发现前人的理论缺陷。数干年以来,天文学史有很多了不起的新发现,这里选一个说吧。

    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起因是冬至与太阳紧密相关。

    北半球,冬至当天的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

    可谓是极阴到了顶点。阴极则阳生,过了冬至,白昼的时长就一点点变长。

    刚刚提到,太阳连续两次过春分点是一个回归年。

    这是我们现在的观察习惯,古人却是测量连续两个冬至的时长间隔定为一年。

    原因说来很实际。

    原始的测量方法,是在地上立根杆子看影子。

    比起测量春分,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冬至那天太阳照杆子在地面的留影是一年中最长的,它最便于测量与记录。

    因此,古人计算一年之始,观察太阳的视位置是从冬至点开始。

    冬至点在星空里的方位就尤为重要了。怎么测?要借助所谓不动的恒星定位。

    现在的恒星行星概念与古时不同。像是太阳,古人就认为它绕地球转,不属于恒久不动的那类天体。

    br />

    夜空上有明显移动的五颗星星。是如今说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古称五纬,即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

    今天说的恒星,古时能观测到二十八宿,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而在天幕上似乎固定起来。

    借此,当某颗星出现在天空,就与什么季节到了、哪种节气来了相互挂钩记忆,比如"七月流火”。

    现在是不是觉得有点晕?搞不明白天上星星了?

    那很正常。

    古代天文学很不简单,二十四节气正是从此复杂体系中推演形成。

    题外话。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非常值得高兴。

    这绝不能让隔壁“宇宙国”给偷了去。

    偷节气不是偷走二十四种称呼。其背后蕴藏的是庞大且深刻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是一整套观察太空的深奥知识。中国是发明创建者,这个身份不容被偷盗。】

    赢政迷惑,大秦隔壁有如此大的国家,竟然能堪称宇宙?

    朱元璋与朱棣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不知道大明隔壁有这一号国家?

    后世必是遭逢了一次大动荡,但惨烈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让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

    【说回冬至点,战国时,天文官测定冬至点,太阳在牵牛初度。

    当时,人们都以为恒星在天幕位置不变。

    一直到了西汉时期,刘歆编写《三统历》时发现冬至点移动了,他又不能肯定。

    东汉时期,贾逵也发现了一样的移动数值。冬至点来到了斗宿二十一度,但他没去探寻变化背后的原因。

    直到东晋的某个冬至黄昏。

    虞喜看向正南方,发现天空正南方的昏中星是东壁。

    这与《尚书》对不上了。

    古籍说“尧时冬至日短星昴”,那会看到正南方的星星是昂宿,可他怎么看到的是壁宿?

    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在天幕竟是发生了偏移!

    怎么回事?

    他进行了研究,然后推算出了岁差的存在。

    做好准备,死去的地理课知识要攻击人了。

    以现代的天文学去解释岁差,是回归年与恒

    星年的差异带来了岁差。刚刚解释过回归年就是太阳年,而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真正周期。

    便于理解,直接上模型示意动图。】

    赢政盯着水镜,津津有味地观看着。

    若非现在是白天,他真想在水镜放映结束后,立刻看一看天幕上星宿是否发生了位置偏移,与《尚书》所载有何不同。

    若真能有所发现,足以用来做文章。

    《尚书》是儒家典籍,而他能用观察的星宿变化来对它做出新的注解。

    经历被陨石雨砸头后,他信了星象是单纯的天文运动。不过,天象被他用到治国之术时,也可以变得复杂起来。

    水镜:

    【岁差,每一年的数值很小。如今知道大约每过71.6年,群星位置在天幕偏移1°。

    古代的王朝没几个能熬过五个七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个人要推算岁差的存在必要在古人的观测数据上进行。

    古代历法用星宿出没来定位节气,星宿偏移了短期内看不出,但积少终是成多。为了历法准确,必需引入岁差。

    问题来了。

    这对制定历法来说是极大的变动,不是一个人说改就改。

    虞喜提出岁差存在,却没引起广泛重视。

    一百多年以后,我们熟悉的祖冲之出现了,就是那位将圆周率测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他将岁差编入《大明历》。

    那么立刻被广为使用了吗?很遗憾,没有。

    当时的权臣,现代很多人肯定都没听过其姓名,戴法兴驳斥祖冲之的这种行为是大逆不道,是“诬天背经”!

    祖冲之据理力争做出《驳议》,后来孝武帝终是要接纳新历,但很快驾崩了。在权力斗争之下,《大明历》直到祖冲之去世后十年才被使用。

    等到朝代兴替,大唐一统天下。

    岁差,一个天文学的现象,再次没能被立刻认同其存在。

    我们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李淳风,他在唐初编写《麟德历》时没有采用岁差,坚持认为“天周岁终”。

    使用这种历书时间一长必出偏差,人们发现预报日食的时间不准确。

    后来开元年间,僧一行编写了《大行历》再度引入岁差。自那时起,

    岁差在中国历法中的应用终于不再被动摇了。

    由『岁差』可见,历法的大变动背后所藏的故事复杂不已。权力斗争,朝代兴亡,尽在其中。天文现象本身很单纯,但是使用它的人不单纯就能大做特做文章。

    听到此处,是不是觉得这集故事不够劲爆,不够有刺激性?不够让你们的血压起起伏伏?

    这不就来了。

    咕咕,我,乐于助人,时不时为观众朋友们解答一些小疑惑。

    在读评论时发现某网友疑似在评论区钓鱼。ID就不说了,知名不具了。我点开跟评,居然没一个人给他上史料。

    大家一起完成了让钓鱼佬空军成就。

    我来做个恶人,打破乐子人们的空军操盘行动,把这条鱼给挂到鱼钩上。

    不是随便挑故事来说,是和今天讲的历法联动上了。

    有明一代,历法上出现了一处奇怪变动。

    正统十四年,将《大统历》的日出日落标准时间从南京值改为北京值。

    这很好理解,因为标准时间一般是随京师位置而改变的,就像我们今天习惯说北京时间几点几分。

    先不谈为什么没在永乐帝年间就变了数值,这里一个奇怪的地方来了。

    在正统十四年做出改动之后,很快,下一年的历法记录又变回了南京值。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法绝非说变就能变的,正统十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搞得历法变来变去呢?关键词提示,明英宗朱祁镇。】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精神高度紧绷。

    评论钓鱼失败了,但没想到咕咕今天主动讲起了这一段明朝往事。

    从历法诡异变化,两人就有了极度不祥的预感。————来了,来了!此劫大凶!

    作者有话要说:

    岁差资料,参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陈久金《天文学史话》,冯时。书中说了怎么求冬至点。

    “古人计算太阳的视位置是从冬至点开始的这使他们对于冬至点在星空间位置的测定十分重视。传统的观测方法是测定冒、且时刻的中星,这样可以容易地推算出夜半时刻的中星位置。

    进而根据此时与中星对冲的太阳位置,按照太阳在天空中日行一度的

    规律,求出冬至点。公元前四世纪,古人运用这种方法观测得到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这个观测结果在汉初的历法中一直在沿用。”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Com,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com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