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五十章

    唐太宗时期

    原本在好奇生长液是什么东西的李世民听到这句话眼睛亮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好诗!”

    李世民赞不绝口,吩咐宫人,“来人,取笔墨来。”

    他要亲自将这句诗抄下来。

    飞白体一气呵成,李世民写完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观音婢,刚才天幕说生长液,这似乎是个好东西。能加速蔬菜的长成,必然也能加速粮食的长成。”

    “这本书,朕一定要抢下。”

    大秦

    秦始皇听到“生长液”三个字,眸光骤然一亮,能加速蔬菜长成,不知道对人有没有用……

    要是有用,秦始皇想到那个画面,激动得在庭院中走了两圈,买,一定要买下!

    汉武时期

    “神奇的生长液!!”刘彻眼睛都直了,先是营养液后是生长液,星际还有多少惊喜呢?

    “来人,速速派人去通知主父傻、桑引A羊、汲黯,让他们一人买一册,一定要给朕买下这套书。”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已经气到不想说话了,虽然知道这不是真的,只是小说里的剧情,但代入一下,这还真是赵光义能干出来的事。

    同时他忍不住怀疑自己杯酒释兵权,将兵权收回皇帝手中的决定是不是错的?

    想到这段时间天幕说的种种,赵匡胤仿佛醍醐灌顶。

    不,这并没有错,自唐之后藩镇割据,政权动乱,他将藩镇势力手上的兵权、人事调动权收回,是为了稳定国中局势,防止内乱,也是为了防止再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事。

    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安定下来才能发展国力,这并没有错。

    错的是不能一直施行这种政策。

    政策应因时而变!

    正如天幕所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再怎么完美,时间长了都会被人钻到空子。而后世的帝王为了堵住这个空子会想出各种各样的限制,最终形成的政策已经违背了他一开始的意愿。

    就好比他杯酒释兵权只是想收回地方上的兵权和人事任免权,防止地方做大最终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和再次上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他并不是不知道要想

    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不可能的道理,一些能收回目收回后不会引起国家动乱的权力他收回;一些不能收回,一旦收回会影响国家动乱的权力他不收。

    比如同样收回地方兵权和财政权,他就没有收回边境将领手里的兵权,反而让他们继续享有四大权利。

    因为这些人有才,能镇守住边境,在他南征北战之际,边境安然无恙这就足以让他放权,当然也是因为他有这个自信能统御这些边关将领,才会给他们这么大权力。

    后面上位的皇帝就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选择收回边境将领的权力,甚至因为没有能力统领将士,在他定下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打压武将,最终形成重文抑武的局面。

    这与他原来的初心背道而驰。他定下先南后北的政策,可不是只想统一中原腹地就圆满了的,重文抑武之风一旦形成,仗还怎么打?

    【赵墓瑜守城是靠的是远超于这个时代的火器,但制作火器也是需要原材料的,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原材料很快就见了底。

    看着战争带来的灾难,城中百姓日渐惊恐的神情,守城将士们焦虑又绝望的表现,赵蓁瑜难得的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她想不通燕云十六州明明是赵光义想要的,他为什么不派兵增援呢?整整五州啊!他不想要了吗?

    在云州快要弹尽粮绝之时,赵德芳带着援军赶到了。

    不过这援军和她想得不太一样,似乎格外的……弱,不像是训练有素的军人。

    辽军见大宋援军声势浩大,纷纷撤退。

    开城门把援军放进来后,赵蓁瑜才知道这并不是真的援军,而是老百姓伪装的。

    赵蓁瑜问赵德芳:怎么回事?

    赵德芳说:官家不同意出兵,他说你擅自离京,又没有他的指令私自调兵,犯了谋逆大罪,他排了好几队禁军来捉拿你,你要早做准备。

    赵蓁瑜懵了:可是燕云十六州不就是他想要的吗?我打下五州难道不是立功吗?怎么会是犯了谋逆大罪?

    赵德芳:你还不明白吗?官家的皇位来历不正,他上位之后一心消除父皇的影响力,绝不会允许我们有出头之日。你的所作所为在他眼里不是立功,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是不服他的表现。

    皇兄是怎么死的,你难道忘了吗?

    r />赵蓁瑜被赵德芳灌输了一耳朵的赵光义卑鄙行为,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其实赵德芳不说这些,她也对赵光义产生了疑心。

    她讨厌这种不把公民性命当回事的掌权人。在赵摹瑜心中,只要有户籍,并且依法纳税,遵守国家法律就是公民,国家有义务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尊重他们的付出。

    而不是在享受他们的付出后还要肆意打压他们,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要在星际,早就被告上联邦法庭了。】

    各个时空的百姓虽然听不大明白"星际"""联邦法庭"之类的词,但公民是什么他们听懂了。

    也正是因为听懂了,才愈加沉默。

    古人云民不与商斗,商不与官斗。平民的地位太低了,凡有钱有势着都能踩一脚,哪里会将他们当人看呢?

    【赵萎瑜问赵德芳想怎么做,赵德芳告诉她:王皇后已经联络了魏王,我们领一支精骑杀回京师,与王皇后他们里应外合,将赵光义赶下皇位。

    外面那些“援军”身上穿的兵甲和武器就是给你的军队准备的。

    此时的赵德芳并不知道赵蓁瑜这里的人马加上从杨业那里骗来的,以及后来招募的一共才一万人马。其中精骑只有几个将领的亲信加上杨业带来的亲信,加在一起不超过两百人。

    他只知道赵蓁瑜从满城调军,一举拿下五州之地,并且守了这么多天,还以为调了几万精兵。

    等出发时,赵德芳看着两百人不到的军队满头问号,他转头问赵蓁瑜:怎么会只有这点人?

    赵藁瑜:你不是要精骑吗?都在这了。说着完全没看到赵德芳错愕的表情,继续道:这次回京要从长计议,确保万无一失,我答应过他们要带着他们平安回来。

    赵德芳瞪圆眼睛,心里疯狂呐喊:这么点人还确保万无一失??你知不知道禁军有多少人啊?还有你就是靠这点人偷袭辽军,拿下五州之地的吗?

    赵蓁瑜就算再不懂古人的弯弯绕绕也看出了赵德芳眼中的不信任,她说:放心吧,就算没有千军万马我也可以捉到赵光义。

    赵德芳哪能放心啊,这种事成了叫清君侧,不成叫造反,是要掉脑袋的。

    在赵德芳的追问下,赵蓁瑜告诉赵德芳她在宫里藏了东西,只要引赵光义去她

    住的宫殿就能放倒他。

    那可是她用从星际带过来的材料制作的定时炸.弹,只要启动,方圆十里都能夷为平地。】

    听到这里,古代帝王们不管武德怎么样,都露出想要的眼神。

    尤其是已经将火.药运用在战场上的明朝。

    方圆十里都能夷为平地,这得多少红衣炮弹才能办到啊?而且还是可以远距离启动的,这已经不是红衣炮弹的升级版了,是红衣炮弹的终极版。

    朱棣一双眼睛快黏在小黄车上了,心里不停催促:宋朝有什么可说的,赶紧把书放进去啊!

    唐太宗时期

    已经研究出火.药,并且觉得很不错的李世民瞪圆眼睛:“方圆十里夷为平地??”

    怪不得后世将火.药配方传得到处都是,根本就不在意旁人得到火.药配方会发生怎样的动乱,原来是有比火.药厉害十倍、百倍的神器。

    如果有这样的神器,突厥算什么,那些七大洋八大洲皆可踏平。、

    宋太.祖时期

    就连心神全放在大宋将来,皇位继承人该选谁的赵匡胤都忍不住被这句话吸引。

    赵匡胤打开余额面板看了一下自己的余额,还好他一直攒着余额等天幕说起大宋,没怎么花费,剩得不说多,但绝对不算少,足够他买下这套书了。

    赵匡胤露出今晚第一个笑容。

    【历史上的赵光义因为小看女人,而葬送北宋十万禁军。书中的赵光义因为小看女人而被王皇后挟持,赵蓁瑜和赵德芳率军直入皇宫。

    一番运作,赵光义被废,新皇帝的人选落在了赵德芳和魏王赵廷美两人身上。赵蓁瑜也成了两人拉拢的对象。

    被拉拢的赵蓁瑜一脸懵逼,为什么都拉拢她?她也有继承权啊!

    再说了无论他们谁当皇帝,她都只是公主,一个没有实权,人身自由被限制的公主。

    这不是她想要的。

    她先前选择去边境,诚然想为公主这个身份做些什么,但更多的还是不想终日无所事事,军校大力栽培她,可不是让她当米虫,她应该在战场上奋斗,而不是在言墙后虚度光阴。

    赵光义不让她上战场,难道赵德芳和赵廷美会让?就算他们会让,又能让到几时?

    与其让他

    们坐上那个位置,处处限制她;何不自己坐上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

    这场言变她又不是没有出力,凭什么到分皇位的时候排除她?就因为她是女人?

    呵,她偏要当这个皇帝,让天下人都看到女人也可以当皇帝,而且当得比男人好。】

    宋仁宗时期

    刘娥执团扇的手一顿,怔怔地望着天幕,眼里的光亮得吓人。

    与其让他们坐上那个位置,处处限制,不如自己坐上去……

    坐上去。

    这三个字一直在刘娥脑海中循环,她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

    北宋的士人们怒而拍桌,“牝鸿司晨!后世女子行事如此乖张,简直毫无教养。难道后世的男子都不管吗?这样的女子岂是良配?”

    “就是,女子就应该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太祖崩后,公主理应听从长兄,书中竟有与兄争位之心,乃不忠不孝不义之举。"

    “都是武后开的头,先有武后,后有那位,”男子指了指汴京的方向,“现在连后世女子都纷纷效仿,夫纲何在?"

    南宋

    一些老学究们气得面色通红,"荒唐!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各司其职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恪守妇道,公主享天下之养,更应该为天下女子做表率,怎能有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

    这是谁写的书,坏我大宋公主的名声。”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3-05-02 23:51:00~2023-05-03 23:34:4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晚~

    感谢灌溉菌养液的小天使;追的小说又停更了22瓶;哈牛10瓶;雪5瓶;蜿秀哒哒、啊莫莫莫、章鱼练瑜伽、绿水池边绕、三两枝、摸鱼使我快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长月炙胡4月6日优酷播出

    根据作者藤萝为枝作品《黑月光拿稳BE剧本》所改编的电视剧。

    ←上一章 下一章→

    v

    第55章五

    十五章VIP

    炸TA霸王票

    ○火箭炮(×10)○手榴弹(×5)

    O地雷(100点)

    ○__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深水鱼雷(×100)○浅水炸弹(×50)

    第五十章

    “胡”、“西”、“番”、“洋”,哪一项用来命名汉朝引进的外来作物?①

    赢政果断地选了“胡”。

    此前水镜提过明朝引入的美洲高产作物之一"番薯",所以"番"姓先被排除。西瓜是唐朝末年引入,“西”姓也要存疑。

    剩下的“胡”与“洋”有什么区别?

    洋,显然有着走水路的含义。排除法之后,"胡"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水镜:

    【公布答案,应该选A"胡"姓。让我瞧瞧弹幕,绝大多数观众都选对了。

    来看一组“胡”姓外来作物的例子,放图片1-6.JPG。

    胡瓜(黄瓜)、胡辣(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萝卜、胡椒。

    这六种都是如今餐桌上的常客,前四种在张骞苗空西域时被引入中原,后两种在唐朝年间引入。

    为什么今天对它们的习惯性称呼有所不同?前四者惯称其括号里的名字,而后两者继续冠以胡姓呢?

    谜底就藏在传入时间里。前四者在汉朝传入,后两者在唐朝传入。

    从汉亡到唐兴,两个朝代间隔了近四百年。期间经历了混乱的三国、魏晋南北朝,还有隋朝。

    其中,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崇胡重夷,继而下令避"胡"讳。《太平御览·赵录》所记载的"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

    胡姓的外来农作物们也没逃过这轮改名风波。

    相似改名风波在隋朝又来一次。在杜宝的《拾遗录》中可以找到相关记录,比如"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经过这两轮的避讳,汉朝传入的外来"胡姓"农作物就有了我们如今熟悉的名称。

    此前提到走陆路从西边传入农作物的朝代,一集中在汉

    朝,二是在唐朝。唐朝年间引入的物种逃过了前两次的避讳,也就继续着“胡”姓。

    做个归纳,胡姓农作物,多是从北方或西北而来。其引入中国时间早,大部分在汉朝年间。

    再看选项C"番"姓,它是继"胡"姓之后,另一大外来农作物家族。

    恰如广为人知的"番薯",此类作物多是美洲传来的,时间集中在明朝年间。像是番茄、番豆(花生)、番麦(玉米)、番椒(辣椒)等等。

    这一批农作物的命名较为驳杂。因为引入时缺乏统一的书面语,各自都着不同地区的别名。以辣椒举例,它又被叫做海椒、辣子、辣角等等。

    从命名方式或能看出“胡姓”与“番姓”农作物的引入方式不同。前者起于张骞苗空西域,获得大汉朝官方支持,命名较为统一。

    后者起于欧洲船队抵达明朝,从民间多点散发式引种。真正成规模种植需等到清朝年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称是各地各叫各的。

    人过留影,雁过留痕。不同朝代的气象与底色亦会留存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从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之中窥得一二。】

    镜前,赢政与朱元璋不约而同地点头。

    两人立刻开始思考,由大秦/大明主动引入的农作物该冠以什么称呼呢?这个问题记录下来了,继续看视频。

    【再看B选项。比起"胡"与"番",西姓农作物远称不上望族。

    举例唐末传入的西瓜、明朝传入的西番菊(向日葵),清末传入的西兰花,它们的原产地不一样且传入时间也不同。西姓家族成员就像是大杂烩,共同点是都是从西边来的。

    最后的选项D“洋”姓,它就很好理解了,是与西洋传教士的活动相关。

    类似于洋芋(土豆)、洋葱、洋莓(草莓)、洋橄榄(油橄榄)等等,这些作物有些早就传入中国,但一直没有引得重视,在文献中罕见其身影。时至清朝,它们才开始逐渐活跃于餐桌上。

    除了以上四大家族外,还有一些外来称呼。

    最有名的是张骞带回来的葡萄与首蓿,分别是古时大宛语bu-daw与buk-suk的音译。

    现在大致了解了农作物的命名方式,再把镜头转

    回张骞凿空西域。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启程向西而去。他出使西域的最初目标并非带回新物种,而是奉刘彻的旨意,要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对抗匈奴。

    谈到对抗匈奴,很多人会比较秦汉两朝。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三十万北拒匈奴。后来秦朝又征徭役修建了秦长城将其拦截于关外。

    对于此事,《史记》有载,始皇帝之所以做此决策,与听闻前燕国术士卢敖做出邋言"亡秦者,胡也"有关。

    彼时,始皇帝已经踏上求仙之路,但解读他的政令时不可一味归于迷信之说,荒唐地认为他会为一句谶言就发兵北征。

    出兵与造长城,其实与当时的局势相关。

    六国已经被灭,理论上哪一股势力会对大秦造成威胁?将「胡」字解读为北方的匈奴胡人,符合一般正常逻辑。

    我们已经知道秦汉时期处于暖期,而且在秦朝末年气温不断稳定上升。

    这种环境对中原王朝是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对于北方势力也一样。匈奴能在草原上获得更多食物,以而有力量变得越来越兵强马壮。

    回溯历史,匈奴确实在秦灭汉兴之际不断发展壮大。

    换句话说,秦始皇北抗匈奴的策略大方向上颇有前瞻性,而不是听了邋言后的糟糕决定。

    现在有人说汉朝的匈奴比秦朝的凶猛,所以秦始皇压根就不用兴师动众去对抗匈奴,这就是典型的倒果为因。

    假设始皇三十二年,秦朝没有在匈奴势弱时对其迎头痛击,谁能保证在气候稳定的温暖期匈奴不会迅速壮大?

    令人唏嘘,此“胡”的威胁被灭,但彼“胡”的危害难测。一语成谶,似逃不出的预言宿命,秦朝终是亡在了胡亥手中。】

    赢政瞧到这里,不免又想起胡亥在历史上的狠毒又愚蠢行为。此子如今仍旧天真,但那股活泼劲头被他布置的一堆功课淹没了。

    还不够,明天起再多加些功课。

    赢政被“亡秦者胡也”再次扎心,觉得对胡亥的教育可以更多一些。

    从书本课业发展到实践,让胡亥深切认识秦朝一统天下的不易。敢搞破坏的皇子,就等着被大义灭亲。

    再把关注点放到给出

    这句谶言的卢敖身上,将其祖籍与名字都给记了下来。

    如今不搞修仙问长生了,但不甘心让术士们就此悠哉度日,总得把他们给充分使用起来才好。

    怎么用呢?

    赢政心里已有大致方向。

    之前听咕咕讲丹药有毒,术士们炼出的元水是让尸身不腐,而非让活人青春永驻。

    这给了他一些灵感。

    换个角度看,术士们颇有创造性才能搞出让尸体防腐烂的方法。那就别浪费其探索本领,圈定些于国家发展有利的方向,让他们去搞发明。

    事情要一件件办,等把具体如何使用方士的方案拟定后,再召其入咸阳。

    眼下,将关注点放回张弯西域行,此子最初出使西域的军事目标达成了吗?

    水镜:【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队伍,怀揣联合大月氏共同御敌的使命踏上了河西走廊。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就遇上了匈奴骑兵,百人队伍被俘。这批人被匈奴关押了,一关就是十年。

    十年后,匈奴的看守们终是放松警惕。

    张骞带着属下开启了大逃亡之路,他仍未忘记最初的使命。终于抵达大月氏国都,可是劝说一年多也没令其君王同意联合剿灭匈奴的计策,只能无奈离去。

    在返回大汉途中,他再次被匈奴抓了,又被关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继承王位的动乱,他才得以再次逃脱。

    时隔十三年,张骞重返大汉。出发时的百人队伍,只剩张骞与祖籍匈奴的翻译甘夫活着回到长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尽管最初的出使目标未能完成,但是此次外交之行途径西域多国,在历经劫难后获得了各种详实数据,例如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人口兵力等等。

    这些实地考察所得是无比珍贵的情报,为大汉后来的抗击匈奴与西征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回新物种,张骞也把它们带回了长安,岂止是给人多了几种吃食。

    此处放一张表格,需要者截屏,列举出了汉朝丝绸之路上的新物种。表格1JPG

    比如画蓿,它的生长能力极强。开始是作为饲养马匹的上佳饲料,而后来在灾荒年间也被用作救灾食物之一。

    再如芝麻。

    可能有观众留意到了

    ,我在引进芝麻的括号里打上了一个※号,因为芝麻的原产地有争议。

    在过去的文献认为它是从西边引种的。

    比如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胡麻,汉张骞从外国得胡麻子。"

    又如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考古证据却表明芝麻在中国的生长历史远早于汉朝。

    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与杭州水田畈遗址,都发现了炭化芝麻籽粒,其距今约四千五百多年。

    由此可见,早在张骞出使前,芝麻已经在中国生长了。

    且不论起源地,此处要说由它在汉朝悄悄引发的一场烹饪革命—————芝麻油,从汉朝起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先秦时期,人们的主要烹饪方式是烤、煮、蒸。

    其中也有用到“油”,当时多称之为“膏、脂”,是取用动物油。

    等到了汉朝,人们开始利用起了植物榨油术。芝麻油被制作出来,最初被用到军事领域。】

    赢政眼睛一亮,这事要细说!

    就听水镜子播放着:

    【《三国志》记载:“孙权至合肥新城……灌以麻油,从上风,火烧贼攻县”。麻油作为火攻辅助武器登场。

    《齐民要术》描述了汉朝榨油使用芝麻、麻籽、芜菁等植物。它也记载了目前可查的中国第一道炒菜,即铜锅例做出的芝麻油炒鸡蛋。②

    不过,炒菜的普及过程很缓慢。

    一方面是榨油术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受限制于无法低价规模性生产导热性好的炊具铁锅。

    直至宋朝,炒、煎开头的食物才越来越多,而用到的食用油也多是芝麻油。《梦溪笔谈》:“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也许,有人好奇古今大不同。

    如今吃的食用油多见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为什么芝麻油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独占鳌头?大豆从先秦就开始广泛种植,大豆油在古代怎么不是油王呢?

    原因简单,这取决于植物本身的含油量与当时提取油脂的技术水平。

    明朝末年的《天工开物》对各类常见含油作物进行研究分

    析。

    以当时的技术,测出含油量排在榜首的是芝麻51.8%,而大豆只有15.6%。换算成出油率,芝麻是33.3%,大豆只有7.5%。③

    这就是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植物食用油多用芝麻的原因。

    元朝,越冬型油菜传入中原。

    菜籽的出油量虽不及芝麻,但也能到25%。渐渐,菜籽油也占据了食用油市场的部分份额。

    等到清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含油量相对较低的大豆后来者居上了。

    凭什么呢?

    自然是凭借榨油技术升级。有关古代榨油术的变化,涉及机械制造,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关于大豆,它能引出的不只是机械变革史。

    本集加更闲聊的一桌菜,仅剩最后那盘皮蛋豆腐没有讲,而豆腐亦是使用大豆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制豆浆易,制豆腐就需神奇技术,需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

    既然有关大豆的故事一两句讲不完,会分散到之后的视频里再谈。

    我真没有随意挖坑。请大家期待下个新主题《砸开炼丹炉,扒一扒神秘的古代化学》。

    下集见。】

    赢政紧握毛笔,只觉一股气不上不下地卡在嗓子眼。他期待的具体炼油方法,竟是被放到了以后再谈。

    不仅如此,前几天灵光一闪把豆浆给磨出来了,正想要听听大豆的其他妙用。为什么这集视频偏偏断在此处?豆腐实图已经放出来,具体制造方式也要等下集揭秘。

    七天,还要等七天才能看到下一集更新。

    化学又究竟是什么玩意?

    夜半三更时,赢政只想大喊:催更!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Com,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com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