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二十章

    赵泽对眼前之景感到十分震撼,不可置信:“你们竟背叛朕?!”

    赵泽出身皇室,对他来说,仆人对他言听计从,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

    或许朝中官员或者皇族宗室还有可能与他发生权力争夺,但这些小命都被他握在手中、表面从来忤逆过他、地位与他云泥之别的仆从,竟然会做出谋害他性命这样大胆的事,是赵泽想都没想过的。

    赵泽被人捆住,压在地上。

    谢知秋上前,说:“皇上,您可有想过,历代开国皇帝,包括您的先祖在内,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皇帝,但为何能得到天下人的效忠?”

    赵泽:“……”

    赵泽没有说话,谢知秋便自顾自道:“以方国的祖皇帝为例,太.祖战功无数、威名赫赫,且不说被副将逼着穿上黄袍一事是否真的有那么不情愿,但在乱世之中开辟一方安宁之地、为诸多将士战友所尊敬,却是实情。

    “祖皇帝并非生来便是天子,但是他身居帝位,他人愿意归服,方才能坐稳天下。”

    “而人心既能得到,便会失去。

    “皇上请您想一下,这些年,您贵为天子,又做了哪些能让百姓尊敬您、心甘情愿佩服您的事呢?”

    赵泽呆了一下。

    自谢知秋离开后,方国便长期处在战乱之中,他行事也保守了许多,凡事多听史守成之言。

    史守成颠覆谢知秋当年的改革之策,为了战争而向百姓征兵加税,而在战场上又运用“布阵图”等策略。

    赵泽微服私访时,也曾听百姓因税收太高而哀鸿遍野,也曾发现不少官员私下也对“布阵图”争议颇大,但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巩固赵泽个人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所以哪怕街上流民多了不少、许多地方传来小规模起义的消息,只要没有影响到梁城,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没有到不得了的地步。

    哪里想到,连宫中人对他的怨气,都大到了这个地步。

    谢知秋见他似乎有些反应过来了,道:“皇上,前人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便是此意。”

    赵泽:“……”

    赵泽问:“那你要如何,要杀了朕吗?”

    谢知秋未言,只是凝视赵泽。

    到了这个时候,杀赵泽,似乎已经是唯一的选择。

    不是因为她自己有多恨赵泽,而是赵泽不死,只怕他再动杀念,危害到义军其他人。

    空气近乎凝结。

    谢知秋眼神如刀锋锐利,她知道走上这条路,就必须在该狠心的时候下狠手。

    哪怕这个人曾于她有恩。

    哪怕她敬重顾太后,而这个人是顾太后仅剩的孩子。

    谢知秋眼神一锐,便要下令道:“动——”

    “谢大人。”

    正在这时,忽然,一个沉着的声音在一旁响起,这嗓音比寻常男子高一些,但透着从容不迫之感。

    谢知秋转过头

    去,只见昔日赵泽身边的大太监董寿正站在院外,数个义军士兵戒备地拿武器指着他,但董寿竟没怎么害怕,仍旧笑盈盈地看着她。

    谢知秋一顿。

    董寿知她开口谨慎,便主动道:“谢大人似有要事在忙,老奴本不该打扰。不过,谢大人归城已有多日,太后本以为凭自己昔日对谢大人的照拂,谢大人归城第一件事便该去见她才是。

    “没成想,谢大人日理万机,连一点时间都分不出来,左等谢大人不来,右等谢大人不来。

    “直到今晚,谢大人难得主动进了宫,太后娘娘等不下去了,这才派老奴过来,请谢大人过去一叙。”

    谢知秋:“……”

    董寿这传话传得客气,但顾太后这个时候提出要见她,不难想象是什么事。

    实际上,谢知秋回梁城以后,的确没有再去见过太后,不是因为繁忙,而是因为不知怎么去。

    她与赵泽,必定会有一场鱼死网破。

    在这种情形下,她实在没有颜面去见对她帮助颇多的太后。

    不知道怎么见,于是索性没有去。

    而顾太后这种时候提出见她,又何尝不是放下了高高在上的颜面,打算求她。

    然而,偏偏这一次,谢知秋不敢保证自己能答应顾太后的请求。

    “小姐?”

    雀儿匆匆赶到谢知秋身边,她知道谢知秋的为难之处,多少有些紧张。

    谢知秋斟酌片刻,道:“雀儿,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去就回。”

    “……小姐。”

    雀儿满眼不安。

    “你千万小心啊!”

    “嗯。”

    *

    谢知秋跟在董公公身后,来到慈宁殿。

    她当年还被架空之时,每日正事不做,就跑来与顾太后下棋论经,数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实则不需要有人带路,自己一个人也能走过来。

    只是今日,步伐难免沉重。

    已是后半夜,顾太后一个人站在花园中赏月,看不出是压根没睡,还是半夜起来。

    董寿将谢知秋带到,就默默退下了。

    谢知秋犹豫了一下,独自一人上前,道:“太后。”

    面对顾太后,她还是一如既往敬重。

    顾太后转过身来。

    许是半夜,她并未盛装。顾太后常年礼佛,此时只以木簪盘发、素衣清简,乍一看不像太后,更似富贵人家的老太君,离得近时,似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檀香味。

    太后看了看谢知秋,浅浅一笑,缓缓说:“不错,精神面貌与当年不一样了。当年看你,还像一只懵懵懂懂小鹿,虽有聪明的脑袋,却免不了受外物桎梏。如今……已然是健壮的猛虎,只怕放眼梁城,都没人能对你有什么威胁了。”

    谢知秋站在月下,安然地接受太后的打量。

    她对曰:“多亏太后当年指点有方。”

    太后道:“你是该谢我。我一生

    从未教过学生,也就是见你有些特别,随手指点了几句……”

    说到这里,她顿了顿,又审视谢知秋道:“不过,我倒没有想到,你这唯一一个学生,就能将我的话领悟到这个份上,做得比我想象中还好。”

    “……”

    谢知秋问:“太后可是后悔了?”

    太后轻笑了一声:“人生哪有什么后悔的。”

    似乎觉得年轻人的问题幼稚。

    但她又问:“你非杀泽儿不可吗?”

    谢知秋沉默片刻,回答:“太后阅历远在晚辈之上,想来能猜到晚辈的打算,我不想将话说得太明。”

    顾太后眼神暗了三分,她走来,一步一步靠近谢知秋——

    “可杀了泽儿,你之后又要如何,自己称帝吗?”

    谢知秋一凝,没有立即回答。

    “似乎不是如此啊。”

    顾太后从她的表情中读出意思,自言自语道。

    “你们在北地时实施的制度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君主,你虽是出谋划策、拍板定案的那个人,但对其他人的放权也很大胆,更没有集权之举,将自己家族的地位整体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一个人若是有心称帝,是不会这样行事的。”

    这时,顾太后用力抓住了谢知秋的手,说:“你一向不是个拘泥于规则的人,哪怕是受人非议的事,也愿意尝试看能否开拓出更好的新路。

    “你已经带兵两次回到梁城,可两次都没有攻城,若非今晚,你大抵也不会出手反击,这就说明,由于过去的情谊,你内心也有犹豫。

    “既然如此,我可否请你,看在我这个太后的面上,放过泽儿一命?只要留他一命即可,其余之事,皆可以由你安排。”

    谢知秋说:“我向来感念太后的恩情,太后当年非但在众言之中拉了我一把,还将我当作弟子、倾囊相授。

    “若是以我个人想法,必不会拒绝太后,只是太后应当明白,今夜之决,已不可感情用事。”

    顾太后道:“既不可感情用事,那我们便来谈谈实际吧。我且问你,义军之力,已足以抗衡朝廷,但你们之中为何没有人像过往的起义之兵一样,自立为王?”

    谢知秋一顿。

    这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

    一来,义军本来就是百姓自发组成抗击辛国的军队,而不是起义军,虽然一步步走到了现在的规模,但将领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起初并不打算与朝廷对抗。

    要是自立为王变成起义,那么义军的凝聚性就会大打折扣,只怕内部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

    二来,义军之中最有威望的人物,无疑是谢知秋与萧寻光,如果要称帝,也只能从他们两个人中选。

    萧寻光本人并没有称帝的打算,他虽然对朝廷怨气很大,但是他对自己坐在皇宫里作威作福没什么兴趣,他将来想要镇守边关,就算辛国已然安分,也可能会有其他国家滋生野心。

    他本来就十分排斥从文,自己坚决

    要从武,在他看来,天下安宁不是靠皇帝,而是靠将领的。

    至于谢知秋,说实话,谢知秋对称帝倒没什么排斥,她是认真考虑过登基的。

    之所以最终仍有犹豫,是因为第三个原因,这也是她与萧寻光共同有的顾虑——

    谢知秋曾对萧寻光说过,她之所以出手,不是为了皇帝的龙椅,而是为了天下百姓。

    皇帝的江山,他们已经见识过了。

    赵泽之所以会做出近几年昏庸的决定,是因为他将保卫龙椅的重要性凌驾于天下安危之上。

    百姓往往认为天子和官员会为民做主,但实际上上层与下层的利益常常是不相通的,皇帝需要从百姓身上收割财富才能保证自己的优渥生活,需要百姓为他冲锋陷阵才能守住金殿里的一室安宁。

    皇帝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时,并不一定能有利于百姓。

    而且,君临天下,意味着天下危亡系于一人、一家之手。

    皇帝仁慈还好,若是遇上昏君或者暴君,无论他下达怎样离谱的政令,百姓都无能为力,只能承受其恶果。

    这根本就是一种赌.博。

    谢知秋说:“称帝又如何呢?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没有一个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后代却逐渐松懈,亦不乏愚钝无耻之辈。

    “君主只能来源于皇室,意味着天下没有选择。

    “若是凑巧有明君,许是能保数十年安宁,但一旦一代出现不肖子孙,能将祖辈上百年的积累毁于一旦,搞得天下动荡,乃至亡国。

    “秦朝二代而亡,便是如此。

    “过去的上千年历史,都在印证这样的事会一再轮回往复,从无例外。我若是选了这条路,现在便可预测,未来亦会如此。”

    顾太后道:“我是平民出身,你的想法,我能理解。

    “看起来,你似乎想延续北地之旧制。

    “不过,我也要提醒你,你们在北地那种松散的体系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来是外敌当前,故而内部凝聚力强;

    “二来是你们在北地,其实属于小国寡民,想法比较容易统一,管理起来也容易,而且那里有相当多的游牧民族,原本文化就属于部落制度,比较宽松。

    “但是今后,你们一旦占领了这个皇宫,摆在你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横跨九州的大帝国!

    “五湖四海之人在春秋时本分属列国,是因为有了一个权力集中的强大皇室,才统一成一整个国家。

    “在这里,一旦中心的权力不够强横,四方马上就会分崩离析,弄不好就会陷入王朝末年军阀混战的动荡中,难道那就是你们愿意见到的吗?

    “更何况,这里的百姓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君主制度,于他们而言,国之无君,如苍空之无日!

    “北地之民可以很快接受你的想法,这里的百姓又能否接受?

    “人皆有惰性,不愿意改变已经习惯的现状。而且你虽有意改革教育,可目前还未推广,大部分读书人皆是学了多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生,更多人是连字都不识的农民。

    “我敢说你一个一个去征求天下人的意见,问他们需不需要皇帝,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天下如果没有皇帝,那岂不是要大乱了,日子怎么过啊!顶多就是有人不喜欢现在这个,想要自己当皇帝。

    “今日,你砍在泽儿脖子上的这一刀容易,但要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天下震荡,你想好了吗?”!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